老话常说:“民以食为天”,我们中国人也向来信奉“家里有粮、心中不慌”,一直以来,中国都把粮食安全看得重之又重。
但同样是14亿人口的大国,中国每年从国外买1亿多吨粮食,印度却能把2000多万吨大米、800万吨小麦卖到全球。
面对粮食,中印两国截然不同的选择,细想却各有各的打算,但要弄明白背后的门道,得从两国“吃”的需求、土地的条件、政策的逻辑说起。
中国买粮:不是不够吃,是“吃”的花样多了
中国每年进口多少粮食?2022年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,全年粮食进口量1.47亿吨,其中大豆占了1亿吨,玉米3000万吨,高粱、大麦加起来1500万吨,这些数字背后,是中国人“吃”的变化。
先说“吃肉”,2022年中国猪肉产量5400万吨,当之无愧的全球第一,鸡肉、牛肉产量也超2000万吨。
而猪要长肉得喂饲料,而饲料里最核心的原料是大豆榨的豆粕,一头育肥猪每天要吃2公斤饲料,其中60%是豆粕,换句话说,中国人每吃1斤猪肉,背后得消耗1斤大豆,2022年进口的1亿吨大豆,80%是给猪、鸡、牛当“饭”的。
再说“吃油”,家里炒菜的菜籽油、花生油,餐馆里的豆油、棕榈油,全靠进口大豆和棕榈油撑着,2022年中国食用植物油消费量3000万吨,自产只有1200万吨,剩下1800万吨全靠进口。
此外还有“工业用粮”,酱油、醋、酒、味精……这些日常调料,原料都离不开粮食,比如酿造1吨酱油需要2吨大豆,生产1吨酒精需要3吨玉米,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消耗的粮食,比2012年多了30%。
讲到这,可能有朋友会问了:中国自己能产这么多粮吗?2022年中国粮食总产量6.87亿吨,自给率超95%,口粮包括大米、小麦等绝对安全。
但饲料粮、工业用粮缺口大,只能靠进口补,就像家里主粮够吃,但炒菜的油、炖肉的料得去市场买,中国买粮,是“吃得精”的必然。
印度卖粮:不是吃不起,是“吃”的方式不同
印度2022年粮食产量3.1亿吨,出口大米2100万吨、小麦800万吨,出口量比中国多一倍,但印度人均粮食消费只有181公斤/年,比中国低了近3倍,为啥能吃着吃着还能卖?
首先是“吃得素”,印度教、佛教等宗教影响下,超过3亿印度人不吃牛肉,10亿人少吃猪肉,素食者占比超40%,日常主食是米饭、馕、豆类,2022年印度人均肉类消费仅5公斤,中国是60公斤,肉吃得少,饲料用粮自然少。
其次是“人多钱少”,印度14亿人里,超1亿人靠政府补贴粮生活,每月领5公斤大米、2公斤小麦,价格比市场价低70%。
剩下的中低收入群体,吃饭也是以“填饱肚子”为主,很少买肉、油这些“额外消费”,2022年印度人均食品支出占家庭预算的35%,中国只有18%,毕竟钱花在吃上少,粮食直接消费就低。
再加上印度“地多产多”,印度耕地面积1.6亿公顷,恒河平原、德干高原土肥水足,一年能种2-3季水稻。
虽然单产比中国低,但靠“人多地多”,总产量能排全球第三,加上“绿色革命”后推广高产品种,2022年粮食总产量比1970年翻了3倍,多出来的粮食自然要找市场。
买与卖的背后:两条完全不同的“粮食路”
中国买粮和印度卖粮,表面看是“缺”和“剩”的差别,根子上是“需求结构”“政策逻辑”“农业模式”的全面不同。
简单来说中印就是一个要“升级”,一个要“保基本”,中国进口的粮,80%是饲料粮、工业用粮,直接吃的口粮98%靠自产,进口是为了满足“吃得好”的需求,从“填饱肚子”到“吃出花样”,从“吃饱肉”到“吃优质肉”。
印度出口的粮,90%是直接吃的主粮,饲料粮、工业用粮几乎不出口,卖粮是为了“赚外汇”:2022年粮食出口占印度外汇收入的12%,相当于卖3个月粮食能就买100架战斗机。
中国有“粮食储备制度”:国家储备粮8.8亿吨,基本能满足我们全国吃一年的了,地方储备粮也有2.5亿吨,撑当地三个月也绝对没问题。
进口粮主要来自巴西、美国等地、来源分散防风险,中粮集团还在巴西种了60万公顷大豆、在东南亚建了木薯基地,用“走出去”的方式,却把供应链攥在自己手里。
印度则是“出口导向”,政府设最低收购价,农民种粮能拿补贴,但国际粮价涨了就暂停出口,国内粮价跌了就鼓励出口,这政策像“跷跷板”,核心是保农民收入、稳外汇。
中国农业机械化率超70%,黑龙江农场用无人机播种、卫星看墒情,2022年农业科研投入超1200亿元,种粮靠“科技提效”,1个农民能管100亩地。
而印度农业机械化率不到50%,90%的农田靠牛拉犁、人工收割,种粮靠“人多便宜”,1公顷水稻成本2000元,虽然单产低,但人工便宜能赚。
所以,中国买粮,是为了让14亿人“吃得更好”,印度卖粮,是为了让14亿人“活得更稳”,我们是“发展的需求”,他们是“生存的选择”,没有谁对谁错,只有“路数不同”。
可能有朋友还会问,印度要是像中国一样发展工业、多吃肉,会不会也变成买粮大国?
但印度的土地私有制、人口结构,决定了它的农业很难快速转型,反过来,中国要是像印度一样靠素食、靠人力种粮,也不可能有现在的“肉蛋奶自由”。
粮食问题,也从来不是简单的“买”与“卖”,而是国情、文化、发展阶段共同作用的结果。
亿财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